鱼体颜色异常大揭秘:是病前兆,更是救命信号发表于 : 2023-01-30

在养殖过程中,不少养殖户都遇到过这样的困惑:鱼体颜色出现异常,变黄、变黑、变白,甚至变红……这究竟是怎么回事?又释放出了什么信号呢?其实,这些鱼体颜色的异常变化,往往都是鱼病的前兆。了解这些信号背后的含义,对于及时预防和治疗鱼病、减少养殖损失至关重要。

640 (8).png

鱼体发黑

在投料的时候,你有没有偶尔在食场发现个别鱼体色发黑,和周围正常鱼的颜色差异明显?如果出现这种情况,很可能是饲料喂多了,这是肝肠病变的前兆。此时,必须赶紧减少投喂量,同时采取护肝措施,比如投喂一些保肝护胆的饲料添加剂,这样就能有效解决问题。


当然,还有一种情况也会导致鱼体发黑,那就是“缺氧”。体色发黑的鱼往往会出现严重浮头的现象。这时候,要立即开启增氧机,增加水中的溶氧量,同时撒入增氧剂,缓解鱼的缺氧症状。


鱼体发白

鱼体发白通常是由水体长期浑浊,特别是中下层水体浑浊引起的。一旦发现鱼体发白,要马上分析水体浑浊的原因,可能是饲料投喂过多、底泥翻动、藻类死亡等。针对不同的原因,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,比如减少投喂量、清理底泥、补充有益藻类等。一般来说,由浑浊水引起的鱼体发白,经过1个月左右的调理,鱼体颜色可以逐渐恢复正常。


鱼体发黄

鱼体呈现“淡黄色”,这表明鱼的生长速度过快。此时,需要适当降低投喂率,避免鱼因生长过快而导致身体负担过重,引发各种疾病。如果鱼已经死亡,并且呈现出淡黄色,这很可能是翻塘死鱼的表现,说明池塘水质严重恶化,需要立即采取措施改善水质。


鱼体呈现“金黄色”,主要有两种原因。一是长期溶氧较高,鱼在充足的氧气环境中生长,体色可能会变得更黄。二是在黄颡鱼混养塘中,其他混养鱼摄食了含有黄色素的黄颡鱼料,也会导致体色呈金黄色。


鱼体发红

鱼体发红主要是出血病或应激性出血引起的。出血病是一种常见的鱼类疾病,会导致鱼体内部或外部出血。应激性出血则是由于鱼受到外界环境的刺激,如水温突变、水质恶化、惊吓等,引起鱼体血液循环异常而导致的出血。此时,需要通过消毒、内服抗生素等方法进行针对性处理,同时做好鱼的保健工作,增强鱼的免疫力。


鱼尾巴发黑

鱼尾巴发黑主要是池塘水质过于碱性,pH长期过高所致。过高的pH值会影响鱼的正常生理功能,导致鱼尾巴发黑。此时,要赶紧泼洒乳酸菌等微生物制剂,调节水体的酸碱度,降低pH值,改善鱼的生存环境。


鱼头发黑

鱼头发黑常见于四大家鱼,也就是常说的“乌头瘟”。“乌头瘟”主要是由肠炎引起的,鱼感染肠炎后,头部会出现发黑的症状。此时,要赶紧先停料,减少鱼的消化负担,然后再内服治疗肠炎的药物,帮助鱼恢复健康。

鱼尾巴末端发白

鱼尾巴末端发白也常见于四大家鱼,其根源是鱼肝胆代谢障碍。鱼肝胆代谢障碍会导致鱼体内毒素积累,影响鱼的正常生长和健康,表现为鱼尾巴末端发白。此时,要赶紧减料或停料,减轻鱼的肝胆负担,同时内服保肝产品,促进鱼肝胆的修复和代谢功能的恢复。


鱼体颜色的异常变化,是鱼体健康和水体环境发出的重要“信号”。在日常养殖中,养殖户要多留心观察鱼的颜色变化,做到早发现、早判断、早处理。只有这样,才能有效避免许多潜在风险,减少不必要的损失,提高养殖效益。


Views: 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