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月份对于鱼类养殖而言,是至关重要的生长关键冲刺期。若在这个阶段管理得当,养殖户仍能抓住鱼类生长的“尾巴”,实现产量的提升。尤其是北方地区,十月中旬后水温会急剧下降,这使得养殖管理工作变得更加紧迫。下面为您详细介绍五点管理要点,助力您实现科学养殖。

一、合理控制养殖密度
现存问题:当母鱼(或成鱼)在池塘中的存塘量超过2000斤时,池塘空间会变得十分拥挤。这种拥挤的环境不仅会抑制鱼类的正常生长,还会增加安全隐患,比如鱼类之间容易发生碰撞、擦伤,进而引发疾病感染。
应对措施:建议养殖户出售部分成鱼,数量控制在300 - 500斤为宜。通过出售成鱼,可以释放池塘的生长空间,尤其能为花鲢等滤食性鱼类创造更适宜的生存环境。如果暂时不想出售成鱼,那么就需要减少饲料的投喂量,幅度控制在30%左右。这样可以避免饲料因鱼类摄食不足而浪费,同时也能防止饲料在水中堆积导致利用率下降,进而影响水质。
二、抓住天气窗口期
现存问题:十月中旬过后,随着水温的下降,鱼类的摄食量会大幅锐减。这是因为低温会影响鱼类的消化酶活性,使其食欲降低。如果在这个时期不能保证鱼类摄入足够的营养,会影响其生长和体质,为后续的越冬和来年的生长埋下隐患。
应对措施:在天气晴好的时候,要按照日投喂率2.5% - 3%的标准,分三餐进行投喂。这样可以让鱼类在降温前尽可能多地积累能量,增强自身的抗寒能力和体质。而当水温下降,降温后投喂率可能会降至2%以下,此时就需要提前储备好鱼类生长所需的营养,比如可以适当增加饲料中蛋白质、脂肪等营养成分的含量。
三、防范寄生虫风险
现存问题:虽然十月并非传统的杀虫高峰期,但如果通过检测发现池塘中有大量的“猫头早”(这里指锚头鳋等寄生虫),就必须及时进行处理。锚头鳋等寄生虫会寄生在鱼体表面,吸取鱼体的营养,导致鱼体消瘦、生长缓慢,还会破坏鱼体的皮肤和黏膜,为其他病原菌的入侵创造条件。
应对措施:锚头鳋等寄生虫在水温下降时容易引发水霉病。水霉病一旦爆发,会导致鱼体表面长出白色的霉斑,影响鱼体的呼吸和运动,严重时甚至会导致鱼类死亡。因此,十月是杀虫的最后窗口期。养殖户要定期检查鱼体,一旦发现寄生虫,要立即使用合适的药物进行杀灭,避免后续病害的大规模爆发。
四、强化水质管理
现存问题:进入十月后,菌类产品的效果会逐渐减弱。这是因为低温会影响微生物的活性,导致其分解有机垃圾的能力下降。而池塘中的有机垃圾如果得不到及时分解,会消耗水中的溶解氧,产生氨氮、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,影响水质和鱼类的健康。
应对措施:为了维持水质的稳定,需要提前补充碳源和有益菌。可以补充有机碳源,如乳酸菌、有机酸、红糖等,这些碳源可以为有益菌提供营养,促进其繁殖。建议使用一次生物改底产品,两次有机碳补充。生物改底产品可以分解池塘底部的有机物,减少有害物质的积累;有机碳补充则可以持续为有益菌提供能量,维持其活性,从而有效分解水中的有机垃圾,保持水质的清新。
五、南方养殖高峰延续
南方优势:与北方不同,十月南方地区的水温仍然比较适宜,鱼类生长和投喂可以延续高产模式。温暖的水温为鱼类的消化和吸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,使得鱼类在这个时期仍然能够保持较高的生长速度。
建议:南方养殖户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时期的有利条件,加强投喂和管理。在投喂方面,可以根据鱼类的生长情况和摄食能力,适当增加投喂量,但要避免过量投喂导致水质恶化。在管理方面,要密切关注水质变化,定期检测水中的各项指标,如溶解氧、酸碱度、氨氮等,及时调整养殖策略,延长鱼类的生长周期,提高养殖效益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