瑞正水产养殖用药,品质保障,欢迎咨询!

返回列表页

为啥现在鱼病不好治了

随着水产养殖的集约化程度的逐步提高,水产养殖中病害常有发生。鱼病的发生不仅影响了养殖品种的品质,还制约了养殖的产量和效益。

在防治鱼病过程中经常遇到看似一种“简单”的病症,但在实际治疗过程中却发现哪怕用了各种办法,浪费了大量的钱财力和精力,却还是得不到相应的治疗效果,结果造成了大量的损失。


当然,有些鱼病本身顽固当然不好治愈,但有一些鱼病久治不愈,多是人为因素促成,所以我们必须加以重视。



鱼病的误判


比如引起烂鳃病的原因有很多种,常见的有四类:      


1、寄生虫引起的烂鳃病(如指环虫,车轮虫,杯体虫等)。


2、细菌性烂鳃。


3、其他疾病继发感染引起的烂鳃症状(如肠炎病、营养不良引起的烂鳃)。


4、其他其它因素引起的烂鳃症状(如水质恶化引起的烂鳃)等。


640 (1).jpg

图片(烂鳃病)


如果不能对病因做出准确的判断,仅凭病鱼鳃部表现出的腐烂症状就简单诊断为细菌性烂鳃,有可能就很难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,这就是鱼病久治不愈的一个重要的原因。



病情主次不分


现在的很多种疾病,单一病症越来越少了,大部分都是几种病症混杂在一起,但一般都是以一种或两种疾病为主,其他表现出来的疾病症状大多都是因为主要疾病的继发感染引起的,比如指环虫病、锚头鳋病往往伴随着细菌性烂鳃病,草鱼“三病”往往同时发生等。


如果治疗的先后顺序,侧重点产生偏颇,都会造成疾病的蔓延。多表现在一用药死亡量就下降,药一停死亡量就上升,反反复复,疾病总是难见好转。

所以,在治疗过程中一定要分清主次,先治疗主要疾病,后治疗次要疾病,对其中比较严重的疾病得到基本控制后,再针对其余的鱼病用药。


640 (2).jpg

图片(细菌性烂鳃病)



药物选择不当


当前市场上鱼用药物种类繁多,仅就治疗细菌性烂鳃病为例,就有很多种。有些所谓的"速效药"仅仅是换了个名字,药物成分还是没有什么大的变化。建议最好选择自己熟悉的和对药物成分了解的药物,必要的情况下可先实验性治疗进行尝试。


640 (3).jpg

图片(寄生虫引起的烂鳃病)



药物浓度不足


药物浓度偏低,病原也容易产生耐药性,沉于水体的虫卵更得不到彻底的杀灭,容易重复感染造成久治不愈。凡药物都有一定的作用浓度,药物说明书上的用量往往是在一般理论化条件下的推荐用量(多是低剂量),所以要根据实际情况不能死板套用。


用药时要根据养殖鱼类、养殖条件和养殖方式等进行调整。如果长时间采用低的治疗浓度,仅能对致病菌起到抑制作用,达不到杀灭的效果,变相的让细菌、寄生虫等病原对药物有了一定程度的适应,造成了耐药性。


 

用药疗程不够


用药疗程不够,容易造成致病菌得不到彻底的杀灭,会反复感染鱼体,最终产生耐药性。很多疾病从用药治疗到治愈都有一个过程,一般都需要一个疗程或更长一段时间的连续用药。


如果在病情稍有稳定后就停止用药是不能保证病不反复的,因此,用药后发现死鱼减少或停止,还应该继续用药以确保疗效,否则,病原菌就有可能在含有较低药物浓度的机体内顽强生长、繁殖,逐步产生耐药性,甚至发生变异。


640 (4).jpg


轻易更换药物


在鱼病治疗中有一种情况,用药后发现死鱼没有停止甚至反而增多,出现这种状况除了是因误判形成的之外,其主因多为“是药三分毒”之故。


大部分药物在杀灭病原的同时,对鱼体都有或多或少的刺激性作用,一些症状严重,濒于死亡的病鱼或者有个别鱼儿已经虚弱,在用药后可能还加速了它的死亡过程,很多人看到这种情况即认为所用药物没有治疗效果,一种药还没有见效,马上又换另一种药,其结果是鱼病没治好,成本又增加了不少。因此,频繁换药,也会导致鱼病久治不愈。


总之,水产养殖我们要重在“防患未然”而不是“亡羊补牢”。减少人为因素引起的损耗。做到病害防治要以“预防为主,防重于治”的原则,养殖才能顺顺利利。



关于我们

郑州瑞正生物科技

河南瑞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集畜牧、水产动物药品的研发、生产、销售与服务为一体的的现代化高新技术企业。···

在线咨询在线咨询
咨询热线 0371-5665-6886

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