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冬季节,气温与水温逐渐下降,水产养殖步入疾病高发期和管理关键阶段。由于南北方气候存在差异,两地水产养殖面临的挑战也各有不同。下面这个表格汇总了秋冬季节南北方常见的疾病及其主要根源,方便各位养殖朋友快速了解,为后续防控提供参考。

地区 | 养殖品类 | 高发疾病 | 主要根源 |
南方 | 淡水鱼类 | 细菌性肠炎病、烂鳃病、赤皮病、诺卡氏菌病、链球菌病 | 投饵过量、残饵及代谢物沉积、水质恶化、操作造成鱼体受伤 |
虾类 | 肝胰腺坏死综合症、固着类纤毛虫病、烂鳃病,弧菌病 | 塘底部环境恶化、缺氧、大量厌氧性致病菌滋生 | |
北方 | 淡水鱼类 | 水霉病、锚头蚤病、细菌性烂鳃病 | 鱼体机械性损伤、水温变化、池塘清整不彻底 |
越冬鱼类 | 鲤春病毒血症、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、鱼类肝胆综合征 | 越冬后体质虚弱、饲料投喂过量或营养成分失御 |
综合防控措施
了解常见疾病后,有效的预防和管理是确保养殖成功的关键所在。以下是一些通用的核心管理原则,养殖户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。
精准投喂,增强体质
秋冬季节水温波动较大,投喂量需根据天气、水温以及鱼虾的摄食情况灵活调整,避免过量投喂造成浪费和水质污染。应选择营养全面、品质优良的饲料,为养殖对象提供充足的营养。同时,定期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、免疫多糖、中草药等物质。维生素C具有抗氧化作用,能增强养殖对象的免疫力;免疫多糖可激活免疫系统,提高抗病能力;中草药则具有抗菌、抗病毒等多种功效。这些添加剂有助于增强养殖对象的体质,提高其抗病能力,使其更好地适应秋冬季节的环境变化。
管好水质,预防缺氧
水质管理是水产养殖的重要环节。要定期清理池塘中的残饵粪便,减少有机物的积累,防止水质恶化。适时换水可以改善水质,增加水中的溶解氧。勤开增氧机,尤其是在晴天中午,此时上层水温高、溶氧丰富,开增氧机可消除水层温差,促进上下水层交换,增加底层溶氧,为养殖对象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。此外,还可以使用光合细菌、芽孢杆菌等微生态制剂来调节水质。这些微生态制剂能够分解水中的有机物,降低氨氮、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的含量,维持水质的稳定和平衡。
规范操作,减少应激
在日常养殖操作中,如拉网、分拣、运输等,要格外小心,尽量避免对鱼体造成机械损伤。机械损伤会导致鱼体免疫力下降,容易引发继发感染。拉网后最好能及时进行消毒处理,可使用碘制剂、氯制剂等消毒剂,杀灭鱼体表面的病菌,预防疾病的发生。同时,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,水温、盐度等水质因子的突变会引起养殖动物的应激反应,导致其生长受阻、免疫力下降。可通过提前采取措施,如调节水位、使用抗应激产品等,来减少应激对养殖对象的影响。
核心管理策略
面对秋冬季节的不同挑战,南北方养殖户应抓住以下管理重点,有针对性地进行养殖管理。
南方地区:应对温差,稳定水质
十月后,南方地区昼夜温差逐渐加大,水体上下对流加剧,底质中的有害物质容易上翻到水体中,导致水质恶化。因此,南方养殖户要增加巡塘频率,密切监测水质变化,如水温、溶氧、酸碱度、氨氮、亚硝酸盐等指标。一旦发现水质异常,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。可及时使用底质改良剂,分解底质中的有机物,减少有害物质的产生;同时,合理使用增氧设备,增加水中的溶氧量,改善水质。此外,秋冬季节也是轮捕轮放的好时机。及时将达到商品规格的水产品起捕上市,可以降低池塘的负载,减少养殖密度,为存塘生物提供更充足的生存空间和养分,促进其生长。
北方地区:安全越冬,前后管理
北方地区冬季寒冷,确保养殖动物安全越冬是核心工作。越冬前,要为养殖动物提供充足的营养,投喂富含蛋白质、脂肪等营养成分的饲料,育肥保膘,增强其抗寒能力。同时,适时加高水位,防止水温过低导致养殖动物冻害。越冬期间,虽然一般不投喂,但需定期监测水下溶氧。可通过使用溶氧仪等设备,及时了解水中的溶氧情况。若溶氧过低,要及时采取增氧措施,如开启增氧机、使用增氧剂等。开春后,鱼类经历一冬的消耗,体质虚弱,容易感染疾病。当水温回升至10℃以上时,应及时投喂优质饲料,为鱼类提供充足的营养,帮助其恢复体质。可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和维生素E,维生素C具有抗氧化作用,能增强鱼类的免疫力;维生素E可促进鱼类的新陈代谢,提高其抗病能力,促进鱼类尽快恢复健康。

